谈到这里,倒是联想起了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校长推荐制”。暂且不论北大抛出“校长推荐制”的核心考量以及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之间闹不清楚的是是非非口水战,至少有一点是清清楚楚的——“校长推荐”最后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评价标准,所谓的“推荐制”闹来闹去并无新意。记得有些专家评论说“校长实名推荐”是学习借鉴了美国的经验。问题是美国的经验到了中国就变了味——校长推荐出来的最后无外乎还是那些成绩顶尖的,即使参加考试也能顺利考上北大、清华的日日学习、夜夜伏案的“乖孩子”们。在网上找到的北京某高中的校长“推荐理由”,看来看去无非是那些空洞无味的粉饰性词汇,被推荐学生的所谓“优秀品质”也充斥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味道。摘抄如下:
思维敏捷、见解独到、成绩优异,担任班长、校学生会自主管理部副部长。
气质优雅、性格稳重、思想深邃,在人文社科上显示出独特的才华与人文精神,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判断能力。
思维严密,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为人正直,有良好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强,成绩排名年级第一。